-05-:32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汤梦丹
市永宁学校学生、10岁男孩马小勇一天的生活是这样的:早晨7点起床、吃早饭,7点半前到学校上课,下午3点40分放学,妈妈来接。有时候妈妈来晚了,就抱着书包坐在小操场上安安静静写作业。
这样平凡的小学生生活,对他来说,很新奇也很珍贵。因为在三个月前,他还在离海宁公里的四川省黑水县木苏乡中心小学上学,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每天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上下学。黑水的物质条件没有那么丰厚,土豆是小勇平日里吃的最多的食物。而在海宁,他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更是能和爸爸妈妈待在一起了。
来海宁三个月,这里的一切很适应
圆圆的脑袋、黑黑的皮肤,外套有些大、裤子有些短,昨日,记者在永宁学校见到了马小勇。“你好,阿姨。”马小勇腼腆地笑了笑,轻轻地向记者打了个招呼。
今年2月28日,他第一次在海宁入学,昨天是他在海宁上学满三个月的日子。
当被问及是否适应海宁的生活时,他会点点头说,“我很喜欢海宁。”1.3米的个头在同龄人中还是显小,他被老师安排在了第一排座位上,“第一排看得很清楚,我很喜欢他的位置。”
和同学们也相处融洽,他还交到了自己最好的朋友丁俊夕。“我们常常在一起玩,我们分享零食。”丁俊夕也是一个小个子的男孩,与小勇住得很近,看似腼腆的两人很有话聊。
刚来学校时惊叹过的大操场、塑胶跑道也常常挂在他的嘴边。小勇喜欢跑步,从前在老家,跟着牛羊一起跑,现在最爱在红色的塑胶跑道上跑圈。前几天的学校运动会上,小勇参加了米跑步项目,和高年级的同学同场竞技,虽然没得奖,但他依然很高兴。
“小勇从不迟到,每天都准时来上课,也不挑食,午饭都是吃光的。他也很关心集体,平时打扫卫生很积极。”班主任强老师告诉记者。
有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成绩慢慢在提升
还有一个好消息是,虽然来海宁只有三个月,但他的成绩慢慢在提升。“能跟得上了,我的老师和同学常常会帮助我。”问及学习情况,小勇对记者说。
语文是小勇的弱项,刚来海宁时,他甚至连普通话也说不好,现在,他进步了不少。最近学的一篇阅读《三个和尚》,有一道题是归纳中心思想,需要填空——“三个和尚____,大火扑灭了。”小勇不会填,语文老师强老师慢慢地启发他,“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但三个和尚就没水喝了……”
“所以,这里可以填‘团结一心’。”在老师的启发下,小勇茅塞顿开。
数学是小勇最擅长的科目,从前在黑水读书时,老师都是对着课本讲课。来了海宁,老师把知识都做成了PPT,小勇一下子无法适应,不知道该看书还是看黑板。“现在他对我们的授课方式也都很适应了。”数学老师说,“有时候,我也会故意挑一道题问问他,看他有没有真的听懂。还不错,大部分都能掌握。”
英语可以说是小勇的最大难题。他来时,同学们已经上了一个学期的英文课,他却是零基础。这三个月,他捧着书读了又读,总算是把26个英文字母掌握了。
他的“六一”小心愿,已经在路上
“你知道‘六一’儿童节是什么吗?”当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时,身边的小朋友七嘴八舌地回答,“是节日”“就是儿童的节日”……但小勇安安静静地站着,也不说话。
对于即将到来的儿童节,小勇没有什么概念。他回忆起在老家时,六月一日这一天,老师会带着他们在操场跳舞。而今年,在他们的班会将举办一个六一联欢会。“初步定在5月31日中午,去买点气球彩带布置一下,请小朋友们表演节目。我问了小勇,他说会跳舞,到时候也请他表演一下。”强老师笑着说。
至于“六一”心愿,小勇曾告诉班主任说,很羡慕在跑道上穿着一套运动服跑步的人,感觉很帅,他也很想要一套运动服。
而让人开心的是,他的这个心愿在由本报与共青团海宁市委联合开展的“61个小小心愿”活动推出后,很快就被爱心市民认领了。
华丰红十字会公益群就是认领小勇心愿的单位。“我们从去年开始,一直给贫困山区的孩子送衣服,看到这个孩子小小的心愿,就立即决定满足他。”公益群群主张新国告诉记者,“目前,运动服已经网购,很快就能收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