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二手商店,多是1镑以下的旧衣服和旧家

英国大棚搞拍卖,破电风扇、黑白电视,呢子外衣和夹克

中国人穿得再不讲究,也比英国人讲究,不用怕自己寒酸,咱们的皮鞋洗布裤子,呢子外套,够了,在这里决不显得寒酸。倒是我们的教授访问学者这一身行头去英国的饭馆里打黑工洗碗扫厕所,显得不伦不类。人家去打黑工的都是穷学生打扮的。

我来英国带了一件普通的半长皮大衣,因为回国前要先去趟美国,行李不能超过25公斤,就想顺便在英国卖掉以减轻行李重量。傍的新大衣,到他们的二手货商店去卖,我想挥泪大出血,卖60镑算了。总比飞机上超重罚款好。可他们居然告诉我最多给我5镑,等于65元人民币!店主告诉我:你看我们这里有超过5镑的衣服吗?果然没有,全是廉价的旧呢子外衣和夹克,一镑能买一套。再一想,这种皮大衣,你见过老百姓穿吗?没有,他们穿的是普通的羽绒服和化纤的绒毛外套,而且能穿得陈旧不堪还照穿不误。这种皮衣是富人穿的,你拿到二手店来卖,还想卖几十镑,他整个店的旧衣服加一起不过才值傍。

环顾四周,真的是很可怜,多是1镑以下的旧衣服和旧家电用品,居然还有我们70年代的廉价塑料娃娃、塑料盆、人造革提包什么的。不时有穷兮兮的人进来卖木头椅子甚至一把生锈的自行车锁。开价都是1锈左右,还价到半镑,拿着一枚铜钱高兴地开路。天啊。我快跑吧,不然会遭抢!

劳伦斯的小说《虹》里有个叫“牛市”的地方,我翻译时觉得他写得特别出神入化,那是19世纪农民进诺丁汉城进行牛的买卖的露天市场,吸引了四里八乡的人蜂拥而来,是诺丁汉郡一个世俗热闹的去处,于是我就特别用北方俚语和俗语翻译那些农民的对话。来诺丁汉后我就打听这个地方,人们告诉我还在,而且还那么兴旺,现在还批发蔬菜水果呢,很多中国人都去合伙买成箱成袋的茄子、豆芽、西红柿,回来几家分,十分便宜。于是我去了牛市访古。那个地方可大了,削价货,二手货,吃的用的,一应俱全。

大棚里还搞拍卖,从破电风扇到14英寸的黑白电视全拍。我一个中国同事就从那里花3镑买了一台9英寸小电视,看了一年,走时还没坏,又卖了2镑。那里满场响着诺丁汉土话,那种憨厚质朴的英语,土得掉渣儿,和女王讲的皇室英语及知识分子讲的英国普通话大相径庭,简直就是外国话。这里和伦敦、曼彻斯特是迴然不同的两个世界,是英国的草根,真正的英国百姓在这里,他们不是狄更斯笔下的伦敦痞子,而是地地道道过日子的老实巴交的憨实底层人。这些人你打死他也不会穿镑一件的皮衣。

但英国的富人同样富得流油,年薪几十万傍不在话下一英国铁路危机时下台的那个铁路总管年薪30多万锈,等于近万人民币。人们把他轰下台,这也是原因之:你工资那么高,铁路整天出轨,你不配。所以电视、报纸上一提到他,就顺便提到他的年薪,这种暗示特别起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nanyanzl.com/jysw/1171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