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的发生,是肝胆同病的表现,胆结石的形成与饮食、生活起居、情绪、体质、疾病和遗传等几个因素密切相关。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结石一旦形成,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一个由轻到重的影响。
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两个重要物质:气和血。从阴阳属性来分,气属阳,血属阴。气是我们身体里的原动力,而血是我们身体里的营养物质,气推动血,将营养物质输送到我们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并将身体每天产生的废物通过各种方式排出体外,周而复始,生命得以存续。当脏腑功能协调,全身气血充足时,人体处于一种愉悦、和调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理解为身体处于一种气血平衡的状态,这种状态也就是中医学里所说的阴阳平衡的状态。当平衡被打破时,人体就会出现不同的疾病。尽管人体存在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但因体质不同,每个人恢复平衡的能力也不同,故常会出现:同一疾病,不同的人,表现出来的症状、轻重完全不同。这种差异,其实是每个人体内存在的破坏平衡和修复平衡两种力量斗争后产生的结果,是体内正气、邪气力量对比的结果。
根据气血平衡的观点,根据胆结石发展的规律和病情的轻重,我们可将胆结石对人体的影响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邪不胜正的阶段。由于外界因素或内部因素的存在,导致肝疏泄功能和胆囊收集、浓缩、排泄胆汁的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变缓而出现轻度不适。此阶段属于我们刚才提到的气血平衡被打破的初始阶段,临床多表现为烦躁易怒、晨起口苦、偶有两胁胀痛等,由于症状较轻,时有时无,难以察觉,常被忽视。从疾病的发展来看,这一阶段,属于胆结石形成的早期阶段,结石或呈泥沙状、或为体积较小的结晶体,流动性尚可,沉积于肝胆系统狭窄处、凹陷处的量极少,故临床产生的不适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如果用平衡的思维来理解,这一阶段处于气血平衡被打破,但尚未超越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的阶段,故此时症状较轻,多偶尔出现,甚至无症状。
二、正邪相争的阶段。随着时间推移,局部气血运行受阻,不仅表现为肝胆本身的功能异常,还会引起其他相关脏腑功能异常,出现疲倦、嗜睡、食欲不振、脘腹胀痛等脾胃方面的症状。可见,胆结石的存在,不仅会影响肝胆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而且会影响脾的功能,使湿浊内生,聚而成痰,壅滞脉道,产生瘀血,日久,痰、热、瘀、或寒、痰、瘀互结其中,进一步阻塞脉道,导致多脏腑发生病变。这一阶段,结石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代谢产物不断沉积于肝胆内,使原本泥沙样的颗粒由小变大、由少变多,在加剧影响肝胆系统正常功能发挥的同时,也对周围相关脏器、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造成影响,促使疾病范围逐渐扩大,引发多脏腑病变。从平衡的角度来看,体内气血平衡被进一步破坏,是由于疾病的进展速度已经慢慢超过了人体自我修复能力,故病情进展,对人体的危害增大。
三、邪盛正衰的阶段。随着病理产物不断增多,痰、热、瘀、或寒、痰、瘀互结于其中,阻滞脉道,严重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临床症状进一步加重,可出现明显的胁痛、黄疸等。这里所说的胁痛,其实包含了西医学里急、慢性胆囊炎、肝胆系统结石、癌变等产生的各种不同程度的疼痛;而黄疸,则是指主要症状以眼黄、小便黄、皮肤黄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涵盖了西医学概念中各种疾病所导致的黄疸,概念范围相对较广。若用平衡的眼光来看,这一阶段,破坏的力量远远大于修复的力量,故病情恶化,全身症状严重,可危及生命。
胆结石对人体的危害,是一个时间由短到长,程度由轻到重,范围由小到大的、长期的、发展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其潜伏时间之久、危害之大,应引起足够重视,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防止因病情进展而危及生命。
展示一个早期干预的案例。谭某,男,57岁,每年定期体检,发现脂肪肝多年。今年体检首次发现胆囊结石。发现后第3天即联系我们,第20天开始接受导引排石,下图是他收集的连续五天的结石。刚形成不久的结石,多为泥沙型,结构疏松,还未聚合或沉积为致密坚硬的顽石,导引的效果最佳。
(作者系中医临床专业硕士,中国香港和内地双重认证执业医师。)
相关阅读:
发现胆结石,医生说“观察随访”是什么意思?
是结石还是钙化灶?
胆结石的形成
胆结石早期干预咨询,请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