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成因复杂,常与胆结石并存,病情反复,病程缠绵,是临床常见病,中医将其划分为“胁痛”范围内。吾师,谢晶日教授从事临床多年,经验丰富,认为慢性胆囊炎的基本病机为胆失通降,不通则痛;胆络失养,不荣则痛,治疗上强调虚实兼顾,标本同治。其临床多从肝胆湿热、肝气郁结、肝络瘀阻、肝肾阴虚等方面辨证,治以清利湿热、疏肝利胆、活血祛瘀、养阴柔肝为法,临床效果显著。兹举典型验案一则,浅述谢晶日教授辨治慢性胆囊炎的经验,为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诊治提供思路。
王某,男,45岁,年02月24日初诊。主诉:主诉两胁胀痛半年,加重1周。患者3月前因饮食油腻不洁,开始胁肋疼痛,甚牵引后背,伴有腹泻,逐渐加重,就诊时症见两胁胀满疼痛,口干口苦,无反酸烧心,饮食及二便尚可,纳少,脘腹胀闷,时有腹痛,每遇情绪紧张而加重,伴疲劳乏力,舌质紫暗,体略胖,苔黄腻,脉弦滑。
年02月20日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行腹部、彩超:肝轻度肿大,轻度脂肪肝,肝内胆管结石,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虽自行用药,但症状未减轻,仍反复发作,无明显变化,遂来我院就医。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肝内胆管结石。中医诊断:胁痛——肝气郁滞兼瘀证。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治以谢师经验方加减,15剂水煎服,日两次,早晚饭后温服。嘱患者在服药期间慎起居,避风寒,饮食清淡,忌生冷、坚硬、油腻,腥辣食物,保持情绪乐观稳定。二诊:患者自觉胁肋疼痛感减轻,但仍存在,脘腹胀闷,舌质紫暗,体略胖,苔黄腻,脉弦滑。原方基础上加佛手等理气行气之品,15剂水煎服,日两次,早晚饭后温服。三诊:患者自述胁肋疼痛感减轻脘腹胀闷明显缓解,舌质暗红,黄白腻苔,脉弦滑。上方加炙黄芪等益气固本之品,继服14剂,日两次,早晚饭后温服。后按此方加减继续治疗3月余,诸症皆除,随访该患者至今,未曾复发。
按语
胁痛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是腋下至髂嵴上缘间部位疼痛的自觉症状,又有胁痛、季肋疼痛等。肝胆位于胁肋,其脉布于两胁,故胁痛的基本病机是肝胆病变,及其经脉瘀滞。肝气郁滞的主证为一侧或两侧胁痛,或有休止,或隐隐不缀,其痛多与情志不乐及劳累相关,伴有胸脘满闷、纳呆、喜怒、大便或干或溏,脉以弦脉或细脉或兼涩、数为主。
该患中医诊断为肝气郁滞型胁痛,西医诊断为脂肪肝,胆囊炎,肾囊肿。治以疏肝利胆,和络止痛法。本病案中气滞为痛,属于实性疼痛。一般来说,胁痛病初在气,由于肝郁气滞,气机不畅所致。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故气滞日久,血行不畅,其病变由气滞转为血瘀,或气滞血瘀并见。气滞日久,易于化火伤阴;因饮食所伤,肝胆湿热,所致之胁痛,日久也可耗伤阴津,肝阴耗伤,脉络失养,从而由实证转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在治疗时,实性胁痛多采用疏肝和络止痛法,并结合肝胆的生理特点,灵活运用。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治疗胁痛宜,疏肝结合柔肝,谨防辛燥劫阴。胁痛之病机以肝经气郁,肝失条达为先,故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是治疗胁痛的常用之法。然肝为肝脏,体阴而用阳。疏肝理气药大多辛温香燥,若久用或配伍不当,易于耗伤肝阴,甚至助热化火。故临证使用疏肝理气药时,一要尽量选用轻灵平和之品,如佛手片、绿萼梅之类;二要注意柔肝养阴之品,如四逆散中柴胡、白芍并用,滋水清肝饮中柴胡与生地配伍,均是范例。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医对于胁痛的认识不断趋于完善和深入。对于不同疾病所引起的胁痛,在疏肝理气的同时常酌情佐以清热化湿解毒、益气健脾养血、活血逐瘀通络、滋补肝肾等治法,遣方用药多选用轻灵平和之品以条达肝气,同时注意配伍柔肝养阴药物,以固护肝阴,以利肝体,收效良好。
结语
谢晶日教授博采众长,刻苦钻研40余年,诊治过程中仔细观察每一位患者复杂的临床症状,总结出本病实属虚实相兼之证,胆失通降,不通则痛;胆络失养,不荣则痛是其基本病机,治疗上强调虚实兼顾,标本同治,相互作用,互为影响,故治疗时以清利湿热、疏肝利胆、活血祛瘀、养阴柔肝为法,临床效果显著。此外,谢师更是要求患者平日注意情志稳定,饮食清淡,生活规律,多方共奏,疾病治疗方可达到满意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