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福寿螺#是我们恨之又恨的动物。专业上讲,它是一种软体动物,若要了解它,我们得从基本概念起步。软体动物是一类具有三胚层和真体腔,在结构上可以分为头、足、内脏囊以及外套膜四部分的动物。它们一般头位于身体前端,足位于腹部,是由体壁延伸出的富含肌肉的运动器官等等。
内脏囊位于身体,背面是由体壁包裹内脏形成的囊状器官,外套膜是由身体背面体壁延伸形成的膜状结构,有些种类的外套膜像体有分泌碳酸钙形成外壳……
福寿螺又名大瓶螺、苹果螺,属瓶螺科,为雌雄异体、体内受精、体外发育的卵生动物。原产地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年作为食用螺引入广东,其后作为特种经济动物又被引入到其他省份养殖。但由于养殖过度,食用口味不佳,市场不好而被大量遗弃或逃逸,并很快扩散到农田和天然湿地,现已成为危害严重的外来入侵物种。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辨认福寿螺最容易的特征是雌螺在水线以上的固体物表面产下的“粉红色的卵块”。
此外,福寿螺营水栖生活,但有极强的耐旱能力,可以紧闭壳盖静止不动耐受干旱达3-4个月。福寿螺的成、幼螺均可越冬,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单雌产卵数千粒。在广州年自然繁殖3代,卵期10天左右,幼螺经2~3个月发育成熟,即可交配产卵,产卵雌成螺平均寿命6个月,可连续产卵2~4个月,1只雌螺一年可以繁殖30万只以上。福寿螺耐饥饿能力很强,中小型个体甚至可以耐受3个月的饥饿。
在干旱季节,福寿螺埋藏在湿润的泥土中,可以渡过6~8个月,被灌溉时能再次活跃起来。但福寿螺不耐低温,冬季暴露在1~2℃的空气中1天即死亡,在1~2℃的越冬土壤里,1周后死亡率为25%~50%。福寿螺最适生长水温为25~32℃,超过35℃生长速度下降,生存临界最高水温为45℃,最低水温为5℃。福寿螺食性广,是以植物为主食的杂食性螺,尤其喜欢吃带甜味的水生植物(这不利于水稻的生长),也爱吃水中的动物腐肉(一定程度上来讲,也算是种益虫吧)。
福寿螺在中国仅分布在南方各省,主要危害水稻、菱白、菱角、空心菜、荧实等水生作物及水域附近的甘薯等旱生作物。福寿螺繁殖迅速,取食量大,咬食水生农作物,可造成严重减产。另外福寿螺螺壳锋利,容易划伤农民的手脚;大量繁殖可造成其他水生物种的灭绝,极易破坏当地的湿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更为严重的是,福寿螺是卷棘口吸虫和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并感染引发吸虫病和广州管圆线虫病,严重者可致痴呆,甚至死亡。
所以说,福寿螺虽然表面上听起来挺好听,挺有美好寓意的名字,但它的危害不可小觑。早年来,专家一直把方向放在如何研究消灭它的方面上,但其实换一角度来讲,我们可以从经济角度来利用好它。福寿螺壳包含有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若是提取出来,可当药材,这对治疗某些疾病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对于这些生态问题,我们不能看的太死,角度要放开,思维要发散。每一种生物存在即合理,我们看的时候要注重于它有益的方面,开发出它潜力来。
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家越发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在促进碳排放-碳中和的情况下,生物的利用也成了关键之关键。到这时,我们会发现,很多看似有害的生物其实也都有隐藏的好处,只是会被人类发现,像是福寿螺!我们对它的刻板印象是它们舔食植物叶片和嫩茎,造成孔洞和缺克,严重时吃光叶片,截断嫩枝,对多种作物,尤其是苗期作物造成严重危害!虽然这也是事实,但是我们却只重视这一方面,而忽略了它那有价值的一面。福寿螺作为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引进的物种,它的价值在原始自然条件的熏陶下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也许它不适合上餐桌,但绝对适合上台药材……
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家越发重视中医药发展的情况下,这更显得尤为突出。我们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利用好传统中医药技术,面对社会这种以西域御中、西医至上的错误现象进行批判。而如何有效利用生物药材,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了……
当然,以上也是针对医学和药类方面而言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对福寿螺的入侵与繁衍,当然也是不能手下留情的。面对它们的卵,最好一个不留(切勿对其抱有卑微的怜悯之心)!主要也是为了保护植物生长,在还没有真正利用好它之前,不要对它施以任何保护,以免做出有危害于社会和国家的事。
我们不是有关的专家,也对福寿螺没有那种深刻的实验研究。因而纵使知道它有好坏的一面,但我们也不能过度偏向于哪一方。理论上来讲是这样,可实际上我们见到福寿螺时,还是不要手下留情,要知道,对福寿螺仁慈,就是对水生植物的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