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一期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临床医学影像版块发表了一例胆囊结石病例,我们邀请了该文作者,医院胃肠肝胆科的陈洋源和陈正哲医生撰稿,对该案例做进一步补充阐明。
胆囊为肝外胆道的膨出器官,其主要作用是暂时储存肝脏分泌的胆汁;胆汁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及中和胃酸,调节肠道的酸碱度。胆囊结石通常不引起症状,而在影像学检查中意外发现。
流行病学胆囊结石较为常见,发生率依种族不同而有所不同。其在欧美国家成人的发生率约为10%~15%,在中国台湾地区的发生率约为4.3%。胆囊结石患者中每年约有1%~4%出现症状。
结石分类胆固醇性结石:通常较大,单发,常见于欧美。
色素性结石:大小不规则,但多发,好发于东方国家,在中国台湾地区约占60%以上。
混合性结石:以上二者的成份皆有。
危险因素遗传因素:如秘鲁的印地安人
成年女性
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
怀孕
某些药物
肥胖或体重快速下降
克罗恩病患者
常食用高油脂、高热量食物
肠道手术后
临床表现大部分(可高达70%)患者没有症状。胆囊结石未引起急性炎症时,主要表现为右上腹剧烈绞痛,特别是在进食后症状更明显;在引起急性胆囊炎时,除疼痛以外尚可出现发热,可以伴随恶心或呕吐。查体可见右上腹部压痛,且可有所谓的Murphy征。实验室检查可见中性粒细胞升高,少数患者会出现黄疸。
诊断影像学诊断:
1.超声检查是最理想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其敏感度可高达90%~95%,且其兼具方便、快速、无侵袭性、可移动的特点。
2.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怀疑胆道结石或梗阻时可达到诊断及治疗的目的。
3.在出现并发症时,计算机断层扫描可及时明确并发症的严重度。
鉴别诊断须与急性阑尾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胰腺炎、肠梗阻及急性肾盂肾炎相鉴别。
治疗目前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治疗的首选;在急诊情况下,有时需要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
非手术治疗:大都适用于无法手术或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当止痛及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引流。
预后绝大部分患者手术后恢复良好,但采用内科治疗会有症状复发的可能。
该患者因有肝硬化,担心手术风险较高,故选择内科疗法。而该患者的影像学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可见其胆结石呈现大小均一且分布均匀的多发性结石,如泡沫珍珠红茶般的均匀分布,十分少见。
作者:陈洋源,陈正哲(医院胃肠肝胆科)
欢迎来稿
如果你